当前位置: 首页 > 诗人 > 薛令之 > 薛令之轶闻故事

轶闻故事

草堂铸就开闽第一进士

  薛令之以开闽第一进士而著世,这与他深居幽山之间灵谷草堂的十年苦读是分不开的。

  薛氏族谱有载,薛令之出生于世代官宦书香之家。他的六世祖薛贺是梁朝天监年间(502-519年)的光禄大夫。他的高祖薛许,曾经担任隋户曹司理,父亲薛法超也因为文章写得出众而为世所看重。但此时家道已经中落,好在自小薛令之能够在极富中原文化氛围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薛令之自幼聪敏好学,青少年时,在草堂苦读十载。

  在距廉村10公里外的山间,找到了灵谷草堂的旧址,这里空气清悠,绿影环抱,农田环绕,鸟儿清翠的叫声回荡在山谷中。在草堂附近,一条清清小溪,水声潺潺,宛若世外桃源。

  灵谷草堂是个简陋的毛草屋,薛令之青少年就在草堂内日夜苦读,为此他常被村民们取笑。在当时,福建的经济文化不发达,唐朝的科举制度并不深入人心。“学而优则仕”,并没形成普遍的观念。村民们见他家贫,还整日“痴迷读书”、“不务正业”,都笑话他。

  有一天,一个农夫上山垦种,看到在读书的薛令之,再次笑话他,背负着村民异样目光的薛令之,写下了《灵岩诗》,抒发自己的大志。在诗中,薛令之抒写了,白云作伴、春日垂钓、花鸟啼鸣的美妙“苦读时光”,道出“家贫耽学人争笑”的无奈心情,也直抒自己远大的抱负:“君不见苏秦与韩信,独步谁知是英俊?一朝得遇圣明君,腰间各佩黄金印。”是《灵岩诗》抒发大志的两句诗词,他承袭祖风,对仕途充满信心。此时,从北方传来武则天首创殿试,亲令增加科举人数的消息,令他备受鼓舞。

  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23岁的薛令之踏上科举的征程。年底发榜,薛令之高中,成为“开闽第一进士”。这是自隋大业二年(606年)开科取士整整100年来,福建人第一次获此殊荣。有学者和研究人员称之“意味着灿烂的中原文化之花在原本蛮荒的福建已经结出丰硕之果。”

  村中老者称,由于年代的变更,当年的灵谷草堂已不复存在,在宋代时,被建成了灵谷禅寺,到了清朝时,经过扩建占地几十亩,至今已经过多次重修。但薛令之“草堂苦读、村民争笑”的故事,流传了下来。

辅佐玄宗

  薛令之看到,从中宗、韦后到安乐公主、武三思,都曾标榜效法“则天之政”,然而武后政治中积极方面并没有得到继续,延承下来的却是其中的弊端部分。这段时间,即从薛令之进士及第到唐玄宗即位后诛灭太平公主的八年半的时间里,政局很不稳定,王朝中的宫廷政变就有六次之多。

  先天元年(712),太平公主废黜太子隆基图谋的失败,八月,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先天二年(713)七月,唐玄宗诛灭太平公主,完全掌握了朝权,“开元之治”始露曙光。

  在一连串的宫廷斗争中,薛令之应是拥戴李隆基的,否则李隆基即位后不会把开元中具重要作用的“左补阙”授给薛令之,更不会任命他为“太子侍讲”。

  后人评史,认为“开元之盛,汉宋莫及”。杜甫诗对这种盛唐气象就有极生动的描绘:“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百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忆昔》)。在开元前期,唐玄宗任用姚崇、宋璟,反对官场奢靡,取得“贞观之风,一朝复振”的业绩。薛令之正是在开元之治最好的时期被授予“左补阙”谏官之职的。唐制设左右谏议大夫,左右补阙,在谏院任职。“掌供奉谏诤,凡朝政阙失,大则廷议,小则上封”,即规谏皇帝,纠正朝政,另有弹劾百官之权。这种谏官议政制度只有皇帝本人重视纳谏时才不流于形式。初登皇位的唐玄宗象他曾祖李世民一样“从谏如顺流”(《旧唐书》),他一登皇位,就恢复了谏官议政制度,严格任命谏官,他曾对姚崇说,对于敢触龙鳞的谏诤“朕非唯能容之,亦能行之。”(《开元升平源》),这就是开元天下大治的重要原因之一。薛令之此时被玄宗任命为谏官,精神十分振奋,他庆幸自己遇到了圣明君主,政治抱负、才华学识可以得到施展了。这从他的《唐明皇命吟屈轶草》的诗歌得以印证(诗题当系后人所加。唐后期才称李隆基为“唐明皇”)。